划时代的以太坊#
以太坊的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的经历是一个典型的天才少年的经历:小学三年级进了天才班、大学成为知名密码学教授的研究助理、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大学辍学创建以太坊,并且使以太坊成为目前最成功的智能合约平台,市值仅次于比特币。你还能找到比这更符合一个天才少年的人设和经历吗?
Buterin 在 2011 年开始为比特币相关的刊物撰写文章,2012 年与 Mihai Alisie 联合创办了 Bitcoin Magazine。他对于比特币 2.0 的应用颇感兴趣,希望比特币开发者能对比特币作出修改以便更好地适应去中心化应用(Dapp)的开发,但是比特币开发者并无此意。2013 年末,作为他思考的结果,他提出了关于以太坊的设想,此时的口号已成为 “加密货币 2.0”,用以表示和 “比特币 2.0” 概念的区别。以太坊的白皮书也是在那时候写成的,里面描述了一个将共识协议和 Dapp 开发平台合二为一的区块链。2014 年,他结识了另一个关键人物 ——Gavin Wood,同时也是多链协议 Polkadot 的创始人。Gavin Wood 撰写了以太坊黄皮书,描述了以太坊实现的技术细节。
以太坊最终于 2015 年 7 月正式上线。上线后,加密货币社区的人们开始在以太坊上进行各种试验性的开发。
但是以太坊的成功并不像现在看上去的那样理所当然。当时对于区块链有各种各样的设想,除了现在被称为 DeFi 的一类应用外,还有诸如供应链管理、医疗记录管理、学历认证、社交网络、给一些国家进行房产所有权管理等。这些领域也有其他的项目在争夺市场。如果说以太坊是区块链基础设施领域的 “杀手级应用”,那么对于 Dapp 的 “杀手级应用” 将会是什么,当时人们还并不清楚答案。
DAO—— 去中心化自治组织#
随着以太坊的上线,“智能合约” 的概念逐渐兴起。同时,DAC/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Cooperation /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去中心化自主公司 / 去中心化自主组织)的概念也逐渐兴起。由于这两个概念的差异可近乎忽略不计,以下都以 DAO 来指代此概念。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的意思是,将某种制度以代码的形式,即智能合约的形式部署到区块链上之后,通过将激励机制以确定无疑的代码的形式实现之后,由于激励机制的存在,人们会参与维持这一制度的运转。通常会将比特币作为第一个 DAO 的应用:由于比特币区块奖励的存在以及开源的客户端代码,任何人都能参与比特币挖矿,并且一旦有人退出挖矿导致难度降低,就会导致一部分收益高于成本的矿工进来参与挖矿。因此比特币网络的运行就成了 DAO:没有任何一个实体 —— 个人或组织 —— 来实施管理,仅仅通过去中心化网络的激励机制,成千上万零散的矿工就维持着比特币网络的运转。
DAO 是相对于传统的组织而言的:即使是再为扁平化的组织,总得有一个人或数个人为组织负责,而 DAO 是没有负责人这一概念的,参与者来去自由。DAO 由此成为了一个法律上的挑战,因为传统的法律和司法实践并不适用一个没有负责人的组织。
抛开法律而言,DAO 相对于传统组织的特点包括没有层级制、任何决策都需要投票且投票结果立刻生效、所有决策公开透明等。
虽然说上述 DAO 的部分特点在实践中仍然可疑的,但是它说明了一种尝试在区块链上实现自治组织的目标。虽然说 Buterin 在 2013 年已经对 DAO 有了不少的论述,但是真正被大量去中心化应用作为治理方式的时间,仍然需要等待若干年后的 DeFi 兴起之时。